旧版本

WORLDWIDE

STRATEGIC SOLUTIONS

新闻中心
公司新闻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他!将毕生献给东坝文化事业
来源:ballbet贝博在线 作者:BB贝博ballbet网页登录时间:2024-09-20 11:49:37 浏览:10

  是东坝大有影响力的社区生活互动平台,加微信号“dongba100”,了解你不知道的东坝事儿!有事儿请添加小编微信:lovedongba,商务合作请联系 (同微信)

  提起东坝文化,话题绕不开的是清乾隆皇帝亲封的金铃祖狮、“幡鼓齐动十三档”的东坝传统民间花会、页页厚重且字字深情的《京东重镇》……东坝历史文化流传至今,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东坝人的努力进取,而这两千年悠长文明得以传承保留,为我们所熟知,更离不开东坝一位老人终其一生的不懈努力。

  在他的坚持下,东坝金铃祖狮舞起来了;百年京剧票房演起来了;民间花会火起来了;东坝民俗文化以资料的形式得以保存;展现农村美好生活的歌曲、快板等多种形式节目在民间广泛流传、并多次登上国家级舞台,为如今东坝多姿多彩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……如今,在这片热土上,东坝人引以为傲的独特民俗文化正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。

  王文和是土生土长的东坝人,他自小喜欢文艺,1957年初中毕业后,几乎每天都要到当时的农村俱乐部参加活动,还会随手写些顺口溜、小快板之类的节目,很快就引起了俱乐部领导的注意。

  1958年,公社急需组织一支文艺宣传队,深入农业一线开展宣传工作。公社的宣传部长找到王文和,动员他留在家乡参加宣传队。当时,王文和已经收到了所报考工厂的录取通知书,“那会儿谁家孩子能当上工人,就成了街坊邻居羡慕的对象,大家都会刮目相看。”一边是令人艳羡的工作机会,另一边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亲情,面对两难选择,在与父母几番商量后,王文和毅然决然地留在了他深深热爱的这片土地,也从此将毕生时间都献给了东坝的文化事业。

  1958年10月,王文和被正式调到公社宣传队,任职宣传队长。他带领队员们深入兴修水利和开垦荒地的多个工地,现场表演文艺节目为工人们加油打气。他在回忆录里这样写到:“那时一边参加演出,一边采访好人好事,晚上抱着个煤油灯搞创作,外带排练节目。第二天早起带着宣传队照常串队宣传,说实在的,真累呀!也就是年轻。”

  在那个热火朝天向前冲的年代,文艺宣传队成为活跃在东坝乡的“轻骑兵”,而王文和创作的作品就像一剂强心针,潺潺流入亟需主流意识形态滋养的民众心中,鼓舞人心,为推动东坝公社各项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。

  他相继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:诗歌大联唱《坝河之歌》在北京市农村工作部举办的演出中广受好评;群口快板《养猪好》参加市文化局文艺汇演获得二等奖……东坝乡文化工作走在了朝阳区前列,王文和也被公社党委任命为文化馆馆长。

  “憩余同乐社”是东坝业余京剧爱好者自发组织的京剧票房,始建于1910年。解放初期,在朝阳区文化馆驻东坝文化干部徐庆瑞的支持帮助下,由京剧骨干王仲奎、肖志斌等人传承,活动骨干发展到20多人,戏码多达20余出,除清唱外也时有彩唱,在娘娘庙戏楼等地均有上乘演出。

  东坝文化馆建立后,王文和正式将“憩余同乐社”吸纳为文化馆业余文艺组织,并命名为“东坝业余京剧队”。活动条件有了改善,演出场地日益增多,活动经费不断增加,让京剧队重新焕发活力。时至今日,这支业余京剧队仍活跃在东坝的百姓文体舞台上,延续着百年京剧票房的惊人生命力。

  期间,王文和被下放回村接受劳动改造,虽然已不在宣传岗位,但他并没有忘记对于文化工作的热爱,借劳动间隙和收工闲暇,王文和从本地农民那里发掘和收集民谣、农谚、歇后语共计三百余首。

  农村生活的亲身实践成为他丰富的创作源泉,在后来的文化工作中,王文和创作起来感觉格外得心应手。您且听这首:“醋打哪儿酸,盐从哪儿咸,花从哪儿香,蜜从哪儿甜,过河不忘搭桥匠,迷路不忘领航员,没有党领导,哪儿有咱今天”(节选自《没有党领导哪有咱今天》);又如,“顶花的黄瓜谢花的藕,哥爱妹妹这双手,巧手种出百样菜,四季常青香可口”、“豆打长秸麦打齐,妹爱哥哥有志气,春播夏种风雨里走,金山银山平地起”……(节选自《哥爱妹妹这双手》)。一首首接地气的诗文歌词里,散发着馥郁芳香的乡土气息。

  1978年12月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,公社党委安排王文和回到公社,继续负责文化工作。十年饮冰,难凉热血,回到自己热爱的文艺宣传岗位,王文和以更加饱满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工作,力图追回逝去的黄金时光。

  很快,文化站的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,不仅恢复了电影放映队、图书室、书茶社、农民合唱队、业余京剧队、美术班、民间花会等文艺组织,还开放了闲置多年的礼堂作为活动场地。

  各项活动都需要经费,政府补贴却是有限的。王文和恢复电影放映,每张电影票收取5分钱,就这样,用一张张电影票换回笔墨纸张等必需的活动用品。丰富的社团内容让乡文化中心很快成了当地农民喜爱的活动场所,这里也成为东三社(东坝、金盏、楼梓庄)的文艺文化核心。

  上世纪70年代末,很多青年工作之余想找点歌曲唱,但当时文艺工作尚未普及,缺少适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正能量歌曲,大家就自己编一些词曲随意哼唱。面对没有歌曲可唱的实际情况,王文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——成立农民词曲创作组。他找到区文化站音乐老师提出想法,当即收获了几位自愿参与的辅导老师,再由东坝、金盏、楼梓庄三个公社的文化站站长带头,聚拢几位对词曲创作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,创作组就有了最初的雏形。

  创作组建立时恰逢北京地区的大旱之年。市、区、公社纷纷忙于全民总动员、抗旱保丰收。创作组就以这项工作为主题,集思广益,由王文和执笔写词,金盏乡孙启金谱曲,在区文化馆音乐老师刘瑞赢、牛福生指导下,座《抗旱歌》半天时间就已诞生,组员们一起学唱并录制成盒带,三个公社的文化站长将其带回公社广播站轮番播放。

  “七月里,掐脖旱,老天向咱们来挑战,不能等不靠天,紧急动员来抗旱,开足那农台泵,打开扬水站,不下透雨不收兵,抗旱夺丰年。”虽然简短,但朗朗上口的歌词配上铿锵有力的节奏,让人精神振奋,有力地配合了抗旱工作,得到各级领导大力称赞。

  从成立开始,词曲创作组一路欢歌,在京城内外逐渐小有名气,电视台、报刊也来争相报道。王文和在采访中谦虚地说:“我没有什么大的理想和,就愿意搞点创作,说给唱给农民听,我就心满意足了。”作为农民的儿子,长期在农村生活,王文和善于留意捕捉生活中鲜活语言和深厚内涵,并融入词曲之中,使创作极易深入人心。

  耕耘必有收获,1981年及1986年,东坝文化站屡次获得“全国先进文化站”光荣称号;1990年,王文和一举收获“全国先进文化站长”殊荣,1991年,他还被评为“北京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”。

  作为千年古镇,东坝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特有的民俗文化。“幡鼓齐动十三档”,东坝民间十三档花会齐全,尤其是开路圣会和金铃祖狮,自古就享誉京城内外。

  虽然声名远扬,但花会也曾一度销声匿迹。进入新时代,尽快恢复璀璨的东坝民间花会技艺,并使其焕发新的光芒,成了王文和最大的夙愿。

  东坝北门村的狮子会建于明朝正统年间,此狮子一青一黄,脖子上各戴碗口大的五个大铃铛,金光闪烁,舞将起来哗哗作响,威风凛凛。因给乾隆皇帝表演,被封为“金铃祖狮”,名声大震。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,舞狮活动几乎失传。

  王文和看在眼里,急在心头,他多方查找资料,寻访知情老人,经过认真记录、细心整理,终于将金铃祖狮的舞狮口令、活动流程、文化特征等要素复原出来。有了素材,王文和动员社员们参与学艺,在他和同伴的积极推动下,传承古老技艺的东坝舞狮队很快组织起来。时至今日,如有重大活动,金铃祖狮仍会进行表演,一展风采。

  作为十三档花会的头一档——东坝开路圣会(飞叉),始于清乾隆年间,表演套路以娴熟、繁多而又惊险著称。破四旧和时期,练叉被当作不务正业的表现,因此无人敢练。1980年,在水利局工作的东坝西北门村民刘广德巡视河道时,走到东直门河边,发现两位老人正在练习飞叉,自幼爱好体育健身运动的刘广德看得入迷,遂拜师练习起来,除了在团结湖“同心永乐”开路圣会当演员,刘广德还常与师兄弟一起在外表演。

  2004年,王文和找到刘广德,“你练飞叉,能不能多收几个徒弟?咱把东坝开路恢复起来!”两人一拍即合,在乡文化站的支持帮助下,刘广德通过挖掘整理、投师访友,取长补短,将东坝失传多年的“火叉”和“五鬼打路”等内容原汁原味地进行了复原。

  2007年初,应市、区旅游局邀请,东坝开路圣会参加了“北京风情舞动洛杉矶”的展演活动,刘广德带队赴美国洛杉矶,成功进行了表演。

  王文和虽然未能随队,但他时刻牵挂着表演队,手机24小时不离身。刘广德说:“他也着急,生怕我们在外面有什么意外。”表演结束回国前,刘广德在机场拨通了王文和的电话,虽然北京时间正值深夜,但铃声刚刚响起,王文和就立刻接了起来,“(是)广德吧?”听到队员们即将安全抵京,他心里紧绷的那根弦才放松下来。

  为了把东坝开路圣会发扬光大,2007年6月,一场别开生面的拜师大会在东坝乡西北门村举行。刘广德在自家正式接收了9名,区、乡有关领导出席了拜师仪式,并为刘家挂牌东坝第一个文化大院——“飞叉刘文化大院”。在王文和的操持下,这场拜师收徒大会完全依照老北京传统“幡鼓齐动十三档”的规矩行事,不仅十多位花会会头前来捧场,也吸引了远近乡亲百余人热情观看。

 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,东坝现存的旧村落、旧街巷、古民宅、古遗迹都面临着逐渐湮灭的窘迫境遇,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知情人中,健在的寥寥无几,抢救保护历史文化的任务迫在眉睫,虽已退休又获返聘的王文和深觉自己肩上责任重大。

  为了广泛收集资料,他走街串巷,遍访健在的东坝老人,寻访当年记忆,早出晚归,与家里人几乎见不到面。“晚上10点回家都是早的。”王文和爱人回忆道。为还原当年东坝大街的繁荣,王文和查阅资料、走访知情老者收集素材,在他亲手绘制的街巷分布图上,100多家商户的布局所在清晰明了,为东坝后人留下一份难得的瑰宝。

  功夫不负有心人,依据多年寻访积累的素材和搜集整理的珍贵史料,王文和执笔完成《京东重镇——东坝风情录》一书,书中详尽介绍了东坝的地名来历、商户分布详情、民间文化礼仪、建筑庙宇历史,以及内容详实的大量民间传说故事,内容丰富,图文并茂,可以说,对于东坝上千年的风土人情,这本书是目前仅存最为完整的资料介绍。

  如坝河流水汩汩前行,东坝数千年历史渊源流长,由古至今从容流淌。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卓越人物,如同翻滚的激越浪花,为东坝高质量发展推波助澜。王文和老人终其一生,默默耕耘着24.6平方公里的东坝文化热土,他为东坝民俗文化鞠躬尽瘁,留下的历史瑰宝,如同坝河之水一样,生生不息……

  东坝邻友圈公众平台(ID:dongba100)为邻友圈旗下东坝社区公众号,爱上东坝,从这里开始!

  回复【招聘】即可获取东坝万达广场招聘详情和一键投简历;回复【摇号】即可获取北京小客车摇号结果查询入口;